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“成长和生存”三部曲

:《高考高考高考》《就业》《无□时代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杨从江,甘肃正宁人,在《甘肃日报》《工人日报》《民主协商报》《甘肃青年报》等媒体发表文章约五万字。创作完成“成长和生存”三部曲:《高考高考高考》《就业》《无□时代》。

文章分类

老杨[作者:李天琪]  

2010-08-15 12:06:34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(2010-07-20 21:30:58)
TE<老杨[作者:李天琪] - ycj0931 - ycj0931的博客转载TE<


我以为在我的生活周围,也只有我是个唯一不使用手机的人。没想到老杨更彻底,大约五、六年了吧,老杨一直把自己关闭起来,和这个世界保持着一种本能的距离。

第一次见老杨,是在他离开那个苟延残喘的报社之后的第二年,在雁滩一个叫宋家庄的城中村里面。听着好像是北京的艺术村一样,事实上,这里住的都是一些目不识丁的外来工。

那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好社会,饭馆、理发店、影碟店,录像厅、小卖部、蔬菜市场,简易幼儿园一应俱全,夹杂着各种小贩的叫卖声和播放盗版碟片的嘈杂声混合在一起,让人仿佛置身在现实的尘世上一样。

老杨带着我七拐八拐,穿过一片废弃的菜地,再绕过新开发的“望河丽景”花园,在一片清一色的小二层居民楼下,小心的避开在漆皮斑驳的台球桌上挥舞的球杆,折进一个小巷就到老杨的住处了。

房间很简易,也很零乱,和大多数打工者出租屋没有区别,一张大床,一张桌子,没有凳子,因为床沿几乎接近桌边了,放个凳子也是多余。桌子既是做饭的案板,也是老杨的写字台。唯一扎眼的是墙角一堆横七竖八躺着的啤酒瓶,好像诉说着老杨一个人的苦闷。

老杨说,离开报社,就在一家私人办的中小学教辅读物编写组帮人家整理材料,钱不多,够混碗饭吃。虽然不在报社,但也算没有脱离文字营生的行当。

谈到老杨的经历,我不是十分清楚,在报社那会儿,我和老杨的关系还算最好的吧。由于东奔西跑,各忙各的,也没来得及细问。但从老杨的稿件中可以看得出来,老杨一定生活经历很丰富。因为他不善于和人接触,一个大老爷们,老给人一种害羞的样子,这在记者行当里是最忌讳的,好在老杨能编,不是编新闻,而是编故事,那种文学色彩很浓的新闻故事吧。

直到后来,我才断断续续知道了老杨的一些过五关斩六将,暗渡陈仓的生活经历。他干过建筑小工,当过老师,卖过报,打过零工,干过投递员,报纸发行站站长,统计,记者,校对等等。

据老杨自己说,他会干农活,修猪圈,垒鸡窝。我也知道这是老杨的拿手活,但生活在城市里,这样的活儿真的很难找,比那些光鲜体面的工作更难。时间长了,也就生疏了。

老杨告诉我,他正在写一本自传体的小说,小说名字暂定名《高中》。说着她从桌子下面拿出足足有一尺厚的稿纸,没有装订,但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黄豆一样的文字。

老杨说,还没整完,弄好让我好好看看,找个婆家给嫁了,只要能弄钱就行。他知道我曾经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待过。记得我曾经这样告诉老杨,能不能写好后将书稿卖给别人?老杨好像有点不情愿,象老杨这种在文学杂志上没混上个脸熟的人来说,连出书谈亏本都是奢侈的。

那次分手之后,就再也没见过老杨,没有电话的老杨,在我的生活中就像一片落叶掉进大海里,悄无声息。偶尔在书店里转悠,突然想到老杨出书了,一定会在书架上碰见,但是没有,跟我想的一样。其实,我是了解老杨的,象老杨这样的人,是写不出畅销小说的,因为他不会哗众取宠,也不会讨巧卖乖,谁愿意做亏本的买卖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我们就像各自运行在自己轨道上的行星,相遇了,然后分开,虽然我也知道,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,但要碰见还真不是那么容易!后来我去新港城一位朋友家串门,顺便去宋家庄,但由于地形复杂,连原来他的房东家也没找着,更遑论见到老杨了。

令我没想到的是,在一个不到四百万人的城市中找不到老杨,却在茫茫网海里与他相遇了,那天下午,照例打开我的博客,其中一个纸条跃入我的眼睛,“想死你了,哪儿高就?”连忙细看,没错,就是他。网上相遇,那份激动和他一样的肉麻!惊喜,和有预见的获得是不一样的。

果不出所料,老杨的《高考高考高考》已经完稿,《就业》也在继续中。读着那些熟悉的文字,感觉真好,不像是读小说,而是和老杨在聊天,谈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!

说实话,在网上读小说,我是没有耐心的,但老杨的小说不一样,因为不会做作的文字里,有一个真实的朋友的心声,更何况我们五、六年都没见面了!

久未谋面的朋友相遇网络,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。这么多年过来了,老杨竟然能将自己的爱好坚持下来,这是我通过纸条稍作了解后始终不能释怀的,在他的博客中有这样一段话,象自白,又像解释,他说:

在做这件事时,有人问我:“你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?”我相当哑然,屡哑然屡问及,我真的很气愤,还相当气愤!

做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

我无法回答!

这正如稚童玩泥,老叟观蚂蚁上树,乐趣是自己的,不解和讥笑嘲弄是聪明人的!
我只能说,我在这个世上活过,痛苦过,抉择过,当然,我在你我他之间,我只是想说一点什么,只不过是用方言味很重的文字来说。

老杨仍然没有电话,联系很不方便,但他说这样很好,至少节约话费,也没那么多烦心事!但愿没有烦心事的老杨能静下心来把自己的小说写完,作为朋友,我祝愿他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04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